解析食品包装与低碳经济

    以“应对全球变暖,减少碳排放”为宗旨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引起全球瞩目和各国政要重视,共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3.4万人,包括中、美、英、法、德、日等30多个国家政府首脑参会,还有4.5万名环保主义者陆续现身哥本哈根,可见全人类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拯救地球”的高度重视。

    1.气候变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工业国家向大气层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暖化地球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等),导致全球温度上升。全球变暖引发了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危及生物物种、干旱、水灾、海啸、暴风雪等一系列灾难后果,格陵兰岛、马尔代夫、图瓦卢、澳大利亚大堡礁、印尼诸岛均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沉没的危险;我国也受到气候变异产生的直接严重影响,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2009年部分地区遭受的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2010年初北方地区又出现罕见的大暴雪,而南方地区则出现极严重的干旱。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是在关系全人类生存环境的背景下召开的,虽然与会各国及代表均有“减少碳排放、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共识,但由于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减排目标、是否遵守“京都议定书”以及发达国家资助发展中国家成为低碳经济体的力度上的争议和交锋,会议只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定》,其主要内容有:全球变暖幅度应控制在2℃以内(据气候学家预测,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4℃);富裕国家承诺2010~2012年的三年期间出资约300亿美元、2020年以前出资1000亿美元协助穷国打击气候变暖;富裕国家承诺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严谨、健全且透明”的监视,发展中国家则根据一个确保国家主权获得尊重的方式,提出全国减排承诺报告,需要国际社会支持的这份减排措施承诺,将登记在注册表。

    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充分行使话语权,极力维护《京都议定书》“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宣布中国自主减排、不与别国挂钩、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发展中长期规划,这体现了负责任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受到与会代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赞赏。

    2.代表性行业的“碳足迹”和减排途径

    我国近年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年增速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是全球最大的国家之一,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0%,因此减排任务重、责任大;要实现国家提出的“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指标,各行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面临着很大的环境压力,必须认真寻找“碳足迹”,切实采取减排措施。

    在工业行业减排中,首当其冲的是能源供应的电力行业。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火电装机容量占我国电力装机容量75.7%,超过50%的煤炭用于发电,而我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因此我国传统火电企业的减排任务最重。依据对传统火电企业碳排放的“碳足迹”分析,减少碳排放就要减少燃煤的用量,其两大途径是发展清洁煤技术和改变电源结构,增加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比例,后者取代燃煤发电,可实现零排放,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钢铁行业是重工业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我国钢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全球钢铁行业总排放量的50%,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在每生产1吨钢的背后有两条“碳足迹”:一条是冶炼过程中直接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另一条则是曲线的,钢厂消耗的电能越多,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越多。钢铁行业减排途径也主要有两条:一是采用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大炼钢时废钢用量,但后者受到我国废钢不足的限制。

    我国从2006年~2008年已采取措施关停小火电,淘汰落后的炼钢产能、水泥产能和焦炭产能,使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24亿吨;同时我国钢铁业还积极依据联合国提倡的清洁发展机制(或称碳排放权交易)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从工业发达国家引入干熄焦余热发电、小高炉发电、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等项目,再将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卖给需要的发达国家,从而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加快了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

    3.食品包装减排与发展绿色包装

    3.1食品包装的“碳足迹”

    食品包装占商品包装总量的70%,覆盖了纸、塑、玻璃、金属四大包装,它们均可从其能源与资源消耗中寻找碳排放的“碳足迹”。如食品包装中常用的中、外包装——瓦楞纸箱,通过对其生产工艺(包括制胶、压楞、黏合、烘干和分切的制板工序,印刷和模切的印刷工序,粘箱和打包的成箱工序)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发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化石能源消耗、全球变暖、酸化和富营养化;在各类环境影响中,化石能源的消耗主要是各生产工序中对电和煤的使用;全球变暖和酸化主要是利用燃煤发电的用电和在制板工序的制胶、压楞、黏合各工步中使用燃煤生产蒸汽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气体所致;富营养化则是制淀粉胶机清洗水和印刷机清洗水的排放造成;制板工序的用电量占总用电量50%以上,对化石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也均占总影响的77%。依据上述分析,可寻找到瓦楞纸箱的“碳足迹”也有两条:一条是间接的,即利用燃煤发电的用电越多,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越多;另一条则是直接的,由生产过程中以燃煤为能源生产蒸汽所造成。

    3.2限制碳排放对包装可能形成新的绿色贸易壁垒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定》均相继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更率先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约束力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些无疑给包括包装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增加了环境管理压力。

    为了督促本国企业和民众节能减排,一些国家已按制定的碳减排法规,在国内征收碳排放税;目前有迹象表明这种碳排放税可能用于对外贸易,用低碳名义征收“碳关税”,目的是保护本国的企业竞争力,如是就会形成阻碍国际贸易的新的绿色贸易壁垒,这是值得我国食品包装企业警惕和急于应对的。

    3.3绿色包装是包装碳减排的主要途径

    依据对食品包装的“碳足迹”分析,食品包装的碳排放主要是由能源中用电和生产中用煤所造成;大力发展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实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对人体和生态不造成伤害的绿色包装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3.3.1大力实行能源和资源减量化碳减排要求绿色包装突出减少碳、硫等物质的排放,追踪成因,主要应从能源和资源减量化去实现:通过工艺节能、设备节能、用燃油锅炉代替燃煤锅炉、使工艺水循环利用等,减少能源消耗;通过优化设计和工艺,减少产品资源消耗,如将瓦楞纸箱边角余料从15%下降到10%,可使纸板材料重量减少25g/m2,则可直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碳排放。食品包装企业对此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3.3.2大力采用有利于碳减排的原材料纸包装在食品包装、尤其是软包装的应用中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纸包装中非木材浆为数不少,有近1000万,占世界上非木材浆的80%~90%。这些非木材浆的原料是稻杆、麦杆等农业废弃物,焚烧这些农业废弃物将全部转化成二氧化碳;若将这些农业废弃物用来制浆生产包装,则至少可减少排放一半以上的二氧化碳,同时还节约了大量保护生态的森林资源。利用非木材浆制造纸包装是我国包装业对减少碳排放作出的一大贡献。

    3.3.3大力推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不仅弥补了我国废钢铁、废纸等废资源的不足,而且直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回收废纸制浆较木材制浆能节约能源和水资源50%~70%;回收废塑料制成包装容器较用树脂制成新包装节约能源85%~96%;回收铝两片罐比开采铝钒土矿制成新罐能节约能源95%;回收废铁桶罐和玻璃容器制成新包装也比用铁矿石和石英砂生产包装节约能源50%~75%。

    3.4引进碳排放权交易、积蓄碳汇是包装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京都议定书》规定:应对气候变化由发达国家带头减排、发展中国家无须强制减排(即“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发达国家须在2008~2012年间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五种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但发达国家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减排的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5~20倍,所以单靠自身减排能力很难满足《京都议定书》设定的目标,于是《京都议定书》同时规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的方式在没有减排指标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环保项目,通过购买经认证后的减排量来履行减排义务。这种方式形成的市场运作机制称为清洁发展机制,由此产生了碳排放权交易(碳汇)市场。

    包装引进碳排放权交易,积蓄碳汇、赚取碳汇的途径有很多:

    植树造林:森林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固定大量的碳,减少碳排放。人工林固碳定量虽比原始林低很多,但只要提高蓄积量,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人工林还是很好的碳固定载体。目前,我国已有一些省市通过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与买方进行了森林碳汇贸易。中国绿色碳基金会确定每吨二氧化碳的吸收指标可卖178元。重庆森林工程拟建5500万亩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750万吨。

    发展代木包装:巴西政府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已推出“通过减少砍伐和毁坏森林而减少碳排放计划”,以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我国多年发展以竹、以纸、以塑代木作为食品运输包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也可能成为一种碳汇形式。

    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淘汰高能耗设备和落后产能,将经认证后的碳减排量再卖给对方,也是一种互利的碳汇方式。

    4.结语

    碳减排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必须承担的共同义务,食品包装行业也应对此负起责任。通过对食品包装的“碳足迹”和应对可能产生的新绿色贸易壁垒的分析,发展绿色包装应是食品包装行业碳减排的主要途径,而引进碳排放权交易、积蓄碳汇是食品包装行业碳减排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解析食品包装与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