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亿“国富”当如何造福于民

8万亿“国富”当如何造福于民“今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将达8万亿”的消息已热议近一个星期,“国富民穷”大讨论随之不断升级。其间亦有专家站出来反驳,称8万亿财政收入并不算多,中国政府也谈不上富裕,看待这一问题应“正确理性”。

  2010年时间刚刚过半,权威发布的只有1至5月宏观数据,凭“前五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大增30.8%”,就判断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8万亿,自然有“不够正确”的嫌疑。然而,从率先抛出“8万亿”概念的报道,到此后媒体连篇累牍的时评,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大家的关注点其实并不在于“8万亿”本身,而在于这一数字所代表的庞大“国家财富”究竟如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显然,今年全国财政收入最终是多少,是7.9万亿还是8.1万亿,中国政府到底有多富,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这些都不是核心问题。在全国财政收入十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且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GDP增速,GDP增速又常高于居民收入增速的大背景下,“8万亿”跟以往的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一样,只是社会情绪的一个出口,从中喷薄而出的是公众对“已经做大的蛋糕如何分配”的高度关心。在承认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是好事的同时,正视“国富”的“收”与“支”应当更合理、更透明、更有公信力,无疑代表了一种更广义的“正确理性”。

  当下,我国经济回升态势确立,财政收入大增,应该说“收钱”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更合理地“收钱”才是问题。在这方面,宏观税负特别是中小企业、中低收入者税负过重,各地收费、罚款等收钱名目过多,地方财政对土地依赖程度过深等一直是舆论焦点,也是财政收入大增被认为“不健康”,甚至有碍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各地在纷纷上报财政收入过半任务提前完成的喜讯时,实际上更需要思考,在社会资源与资金出现向政府集中趋势的情况下,政府该如何让利于民。

  而与“合理收上来”相比,公众更关心的是财政收入怎样“公平花出去”。简单地说,就是“8万亿”有多少会花在刀刃上,用以提升我国未来的竞争力;有多少会花在老百姓身上,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利;又有多少会花在暗处,变身楼堂馆所、淘汰项目甚至政府部门的津贴福利?多年来,我国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偏低,而政府行政成本却逐年攀升,不时曝出个别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自肥”的消息。毋庸置疑,只有分享到更多财政收入增长带来的实惠,公众才能真正将“8万亿”与自身建立联系,为“国富”骄傲欢欣。只有提高财政收入的使用效率,狠狠刹住利用公权力大手大脚花财政钱的不良风气,才能真正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国富”与“民富”并不对立,相反,“国富”的最终目的是“民富”,而“民富”是 “国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国家财政收入单方面高奏凯歌并不值得欣喜,只有发展全面反哺民生、“国富”真正造福于民,公众感知才能和宏观数据达到平衡,动辄数万亿的财政收入才能被注入更多公平正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8万亿“国富”当如何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