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小”的劣势

突破“小”的劣势  小企业要想长大,必须克服“小”的种种劣势,并在劣势中看到优势,以创新的方式把握好企业本身的各种资源。

     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以把公司规模做大、再把大公司做小而闻名,IBM的郭士纳也以能够带领蓝色巨人这头大象跳舞而为人称道。看来,大企业都挺羡慕小企业的灵活和激情。与此同时,在商业世界的另外一极,每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小企业,却都在为长大而忙忙碌碌。

  其实,小型企业和行业巨头比起来自有一套优势:除了“船小好掉头”的灵活之外,小企业的反应速度更快,没有大企业惯常的官僚主义;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往往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个性产品和服务,和供应商的关系也更加熟稔;另外,跟员工需要戴上胸牌才能互相识别的大企业比起来,小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的关系通常也更加密切。

  然而,并非每个小企业都能善用这些优势,更何况,小企业与生俱来的劣势也不少:企业规模小,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没有实力和大企业打广告战、营销战;没有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资本,也禁不起失去一两个主要客户的打击;在生产上,没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更重要的是,和大企业相比,小企业能够投入研发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也少得可怜,在培育未来竞争力的赛跑中,小企业似乎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许多。

  因此,很多小型企业只是依靠低工资、低价格的短暂优势在行业巨无霸的阴影下辛苦觅食。残酷的现实是,大多数小企业都不可能长成大企业,只能在行业巨头的倾轧下勉强生存,拣一点残羹冷炙,甚至几年之后就从市场上消失。只有少数的幸运儿才能够脱颖而出,一飞冲天。

  为了回答小企业怎样成长的问题,本刊分别从制造业、软件业、医药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中选择了四家创建时间不长,然而迅速从小变大的典型企业,请他们的创始人通过虚拟圆桌论坛的方式,讨论各自成长的秘诀。这四家企业各有特点:

  安踏来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最典型的中国企业,它从代工起步,在福建晋江成百上千个制鞋小作坊中杀出重围,一跃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东软则是由大学教授下海创业,公司成立五年之后即成功上市,创下了行业内的多项奇迹;

  先声药业来自医药行业。这个行业对资金和研发要求很高,小企业生存很不容易,而先声药业只用了十年时间,从单纯的药品经销发展到自主研发新药,在大浪淘沙的医药行业里一直稳健成长;

  蒙牛从事乳业,这个来自大草原的公司更是神话般地高速增长,几年走过了其他企业需要几十年走完的路,而且带动了整个中国乳品行业的成长。

 对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丁志忠、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先声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任晋生,以及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牛根生进行了专访。在对话中,这些企业领导人讨论了如何起步,如何和大企业竞争,获取资金、人才、客户等资源,如何克服成本、研发上的劣势,以及企业如何在成长中开始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自己在企业内扮演的角色都有过怎样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这四位企业家有着不同的背景,其创立的企业也立足于不同的行业,但他们的谈话纷纷表明,小企业要想长大,必须克服“小”的种种劣势,并在劣势中看到优势,以创新的方式把握好企业本身的各种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要坚持和务实,切忌急功近利,并且多为他人考虑,多为团队考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突破“小”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