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应趁“机”走出去

中小企业应趁“机”走出去

  中国企业家应在大力扩大内需的同时,也不要错过向外发展的良机。因为这时候,国外各类资产和资源都是低价优价的,这是收购、兼并的好时机。当然对合作伙伴要认真考察,有所选择。
 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民间投资论坛上,笔者采访了英籍华人、全球商业联盟中英经济合作执行董事、英国伦敦商会亚太区负责人边晓燕。


 金融海啸对中国有些什么影响?中国的中小企业应该怎样应对?怎样化危为机寻求更大的发展?她谈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特别看好中国中小企业


 边晓燕说,这次金融海啸的影响是世界性的。我回到中国已有一段时间,发现金融海啸给中国带来的灾害没有英国、欧美一些国家那么明显。在英国、欧洲不少公司、企业、酒楼、商店大量裁员或变卖倒闭,有的银行也合并了。英国和欧洲的企业家和老百姓非常羡慕中国。你到英国街头上问问就知道,大约95%的人都承认中国是个经济大国,目前也遇到一些困难,只是“大路上荆棘”,对中国经济继续向前推进没有太大的妨碍。他们特别看好中国的中小企业,其中有一大批优质资产。英国和欧洲的一些企业都想找这样的企业做合作的伙伴,中国的一些企业家为什么不趁此机会走出去呢?


 中国企业家应在大力扩大内需的同时,也不要错过向外发展的良机。因为这时候,国外各类资产和资源都是低价优价的,这是收购、兼并的好时机。当然对合作伙伴要认真考察,有所选择。


 “中国制造”是抵制不了的


 边晓燕认为,抵制“中国制造”是抵制不了的。尽管现在英国和欧洲的人们购买力降低了,但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少不了的,要知道,英国和欧洲70%的生活用品都来自中国,我自己用的更多是“中国制造”,包括床上用品、床罩、窗帘、笔记本、手机电池和一些食品。


 当然世界市场上有一部分份额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越南和印度取代。这也是正常现象。中国怎么办?我认为应该靠自主创新求出路,不能光打价格战。


 产业和产品有一定的“生命值”,如同人的生命、树木花草一样,都有生长、发展壮大和逐渐衰老的时期。我们可以把产品和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作人的一生,在中年、壮年时期就要未雨绸缪准备“传宗接代”。产业在一定时期也要传宗接代,产品要更新换代。如果是单身一人,没有“孩子”谁去继承你的资产?产业和产品要在自己火红的时候就要意识到如何发展、创新,另外培养一个或几个企业,准备推出一些新产品。这样,一旦经济风暴来时,你可以从容应对,把新的企业、产品扶植起来,继续挑大梁。


 走出去巧妙实现“零投资”


 企业家要学会“洗牌”。“金融海啸”导致经济危机,有“危”也有“机”,市场可以给你重新回到原点,资源有重新组合的机会。就像人类在原始社会那样以物换物,资源整合也可以说是“零投资”,把自己的产品或联合几家同类产品去换回你需要的产品,这就是资源整合。国内可以这样做,到英国去,到欧洲去都可以这样做。“乱世出英雄”,只要你还有生命力还有筹码就可以闯出去。但要注意几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二是要善于重整资源,把能够利用的关系管道都用上。三是要不怕回到原点。不要只想到失去的,要相信过去自己能成功,现在抓住机遇也可以成功,重新赚回一桶油,或更多的油。


 放弃是要将手中的筹码交换回新的筹码,放弃不是全盘放弃,主要是资源重整、等价交换,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甚至原有的产品。放弃恰恰是开始创新的机会。


 有一种“零投资”的好办法,就是用自己的产品走出国去把人家的销售管道、客户资源切割下来,而不要去承担人家的债务。要争取掌握51%股份。和外资合作是利用他们的销售管理模式和客户关系管道,可以打破欧洲的关税堡垒,冲破保护圈,他们积极去推销,有钱赚,这对双方都有利,是双赢的好事。先从抓定单入手,还可以进一步掌握国外的定价权,那就更主动了,赚的钱也更多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中小企业应趁“机”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