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发展

中国会计发展

  1990年初,财政部、人事部决定改革会计专业职务评审的做法,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1992年3月,财政部、人事部联合颁发了《会计专业
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决定从当年8月1日起,除高级会计师仍实行评审制度(2007年改为考评结合制度)外,对初中级会计
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截至目前,全国取得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234万人,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有116万人,高级会计师超过8万
人。改革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刘玉廷说。  

  二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之初,注册会计师实行考核认定。1987年,财政部制定了《注册会计师考试、考核办法》,规定
注册会计师资格可以通过考核或考试两种方式取得。1991年,财政部举办了第一次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自1993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注册会计师全国
统一考试。“截至2007年底,共约有15万人取得全科合格证。可见,这项改革推动了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发展。”刘玉廷说。

  脱钩改制:注会行业的冲击波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自80年代初复建后,到了90年代已经有较大发展。“两则两制”的实施,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围大大扩展,审计对象由80年代的三资企业,扩展到了90年代的 股份制企业和所有国有企业,促进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不断扩大,加之当时的一些企业包装上市,注会行业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资本市场做假账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卷入假账弊案,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尤其是“琼民源”事件,直接推动了注会行业的改革—— —脱钩改制。

  1998年起,以执行证券相关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为突破口,启动脱钩改制工作。1999年12月31日,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如期完成。全国
6045家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中,完成脱钩改制工作的有4952家,占总数的81.92%。未按规定完成脱钩改制的422家事务所已分别予以撤销、停
止执业处理。

  “尽管当时有些人思想一下子没法适应,但改革仍进行得很彻底。从此,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有了体制上的保证,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6564家,执业注册会计师80431人。”

  第三阶段:本世纪以来,中国会计改革加速推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及资本流动的趋势不可阻挡,很多企业在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市场上市,对我国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三大会计制度——全国统一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党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建立健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在此背景下,时任会计司司长的冯淑萍同志,主持了统一会计制度的改革。

  2000年1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2001年11月,财政部发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企业
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2004年4月,财政部发布《小企业会计制度》。至此,涵盖一般企业、金融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基本建
成,并付诸实施。

  另一方面,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出台,至2001年几年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从而出现了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格局。

  “这一阶段会计改革对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统一分行业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国际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玉廷说。

  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中国企业要增强竞争力,贯彻中央“走出去”战略,进入国际市场并购投资,必须进行规模化发展。这一切,会计上要求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

  2003年,财政部会计司在云南大理召开会计准则咨询专家全体会议,确定2004年为会计准则年,提出全
面建设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05年开始,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领导果断决策,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求,借鉴国际财
务报告准则,启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2005年2月份开始全面启动,先是中国会计学会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召开研讨会,听取包括我的博士生导师葛家澍教授在内的学术界专家意见,然
后陆续起草发布准则征求意见稿。经过反复修改、反复征求意见,陆续翻译成英文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意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派专家来华。既要符合中国
的国情,又要实现国际趋同,谈判异常艰难。”提起这次斡旋的过程,刘玉廷感叹说,“仅其中的一次,就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谈判。将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
则的征求意见稿与国际准则进行逐项比较,工作量之大也是少有的。每天晚上加班,没有周末假日,直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技术总监韦恩·奥普顿先生提出,身体
状况实在支撑不住时,才休息了一个晚上。11月8日,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确实来之不易!”

  2006年2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我国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随后陆续发布《企业会计准则–
-应用指南》和相关解释公告。2007年1月1日起,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施行。同年,实现了中国内地与香港准则等效。2008年,新会计准则扩大了
适用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经过3年来的努力,中国会计准则得到了欧盟的认同。也就是说,在2011年底之前的3年过渡期内,中国企
业进入欧盟市场,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按照国际准则进行调整,与国际准则具有同等效力。2011年以后怎么办?欧盟委员会表示届时再进行一
次总结评估,确认即可。  

  “截至目前,新企业会计准则已在上市公司实施,会计司形成了长达两万多字的分析报告,以大量案例和数 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新会计准则平稳有效实施的客观事实,为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企业内控规范——新的里程碑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要求,其本质是内部会计控制。财政部随即先后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
规范–
-基本规范(试行)》和6项具体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健
康发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发布,是我国重视并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创举。”刘玉廷表示。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范围的企业合并、资本国际化、贸易壁垒的逐渐打破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内部控制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内外部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全面控制发展。

  2006年7月15日,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财政部、国资
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开始着手研究、制定一套具有统一性、公认性和科学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有组织、有规划、联合推进的新阶段。

  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坚和反复征求意见,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刘玉廷说。

  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鉴证指引
(征求意见稿)也一并公布,公开征求意见。至此,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会计信息化——第二个春天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内部管理的现代化,90年代后,会计电算化逐步由单机应用转向局域网络应用、由财务会计业务向其他业务延伸,并与企业
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渗透和融合。传统的会计软件已不能完全满足单位会计信息化的需要,逐步向与流程管理相结合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方向发展。

  在进入本世纪的信息化时代后,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跨平台操作、专门应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应用。这种语言能从根本上实现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会计信息数出一门、资料共享将成为现实。

  刘玉廷介绍说,会计司非常重视XBRL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一直密切跟踪国际发展趋势。经过几年的相关研究,2006年,财政部在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下成立了XBRL组织,致力 于开发基于会计准则的XBRL分类标准。

  2008年11月12日,中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这是深化会计改革、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标志
着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兼任信息化委员会秘书长的刘玉廷表示,“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会
计准则、内部控制相关领域相结合的第二个春天的到来。”

  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引领未来

  国以才治,业以才兴,培养造就一大批道德优良、素质过硬、视野开阔、能力卓越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会计永葆生机活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长远之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中国会计发展